廿年历程 勇创新绩 ——宁波大剧院
发布日期:2024-05-07   访问量:1023

    宁波大剧院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十五”期间为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而决策实施的一项新世纪重点工程。剧院坐落于江北区大闸路以西临姚江地块,占地200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投资概算6.2亿元,功能设置、技术标准及关键舞台设备,均按国际先进水平配置,跻身国内外一流剧院行列。宁波大剧院于2004年9月建成通过竣工验收开始正式演出经营,是一座可容纳1500人观演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剧院。

    2024年9月,是宁波大剧院建成运营的二十周年。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廿年发展,枝繁叶茂。如今的宁波大剧院已经成为市民享受高雅文化、陶冶情操的艺术殿堂,成为宁波文化繁荣的标志和文明城市的窗口。

wps1.png 

大剧院全景

 

    一、规划品牌愿景,在演出经营实践中构建剧院形象

    宁波大剧院在成立之初确立了剧院总体发展目标:建筑设施一流、运营管理一流、艺术活动一流、文化服务一流——打造“四个一流”,走在全国前列。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了品牌规划:传播高雅艺术为主,走精品路线,以国际视野,引进国内外名家名团,以优秀经典剧目引领演出业务;兼顾不同的目标群体,以高频率的演出活动赢得观众市场;拥有大众情怀,坚持公益性,让消费者花同样的价钱,观赏到不一样的艺术产品、获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有所作为,奠定在本区域业界中的主导地位。

    (一)多做演出聚民心。建成之后的宁波大剧院是宣传先进文化的主阵地,肩负着影响和引导市民文化消费取向的责任。怎么经营?如何引导?做自营!多演出!经营团队面对当时演出市场疲软的状况作出有力且果断的回应。宁波大剧院坚持用高频次的演出活动逐步唤醒人们潜在的艺术消费欲望,以催生专业艺术表演市场的有效需求。2004年9月开始运营后的第四季度共安排自营演出32场,2005年全年自营演出84场,2006年全年自营演出107场,此后开启并维持了平均每年大剧场自营演出百场的创业征程……剧目涵盖了传统戏剧、芭蕾、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精品儿童剧、综艺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处于创业初期的宁波大剧院通过高密度的演出频次和有影响力的演出剧目,有力提升了剧院在业界的影响,多门类的演出活动也有效培育了观众的观演习惯。

    (二)主推精品兴文化。高雅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艺术,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品位。宁波大剧院一直坚持精选演出成本适宜、有票房号召力的国内外名家名团,以优秀经典剧目引领演出业务,展示艺术魅力。为观众找好戏、为好戏找观众,不断推出精品剧目,大手笔策划好剧目的宣传和市场营销,提高上座率,以充分发挥和扩大政府公益文化投入的受益面。在宁波文化市场的培育过程中,有些剧目明知票房情况不会太理想,但为了确保大剧院健康高雅的艺术方向,即使会亏损部分经济效益也要上。如曾经上演过的中央芭蕾团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朝鲜血海歌剧团经典歌剧《卖花姑娘》,其演出阵容达到180多人,演出成本远远高出一般剧目。大剧院领导班子和经营团队在经过认真商讨后仍然坚持引进,剧目引进后虽然有一定的票房亏损,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wps2.png 

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宁波大剧院演出剧照

 

    (坚持公益展形象。宁波大剧院是代表宁波城市形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不仅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要坚持以民为先,为广大市民着想,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宁波大剧院在设定票价时,充分考虑大众消费水平,常年坚持走低价路线;对在校学生、外来民工、低保户家庭实行特惠价,并安排公益性专场演出,派送赠票免费观赏;在引进经典儿童剧时,大剧院着眼未来观众群体的培养,推出大量低价的家庭套票、亲子套票,并向城区各个民工子弟学校派送免费票,让更多的民众走进大剧院,平等地感受艺术、享受艺术。在运营初期考虑剧院位置较偏,还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包括增设票点,推出电话订票、免费送票上门,租用公交大巴散场后送观众回家。多年来,大剧院主动推动中外艺术交流,邀请国外友好城市的艺术团体来宁波演出,组织宁波市艺术团体赴法国和奥地利交流。此外,宁波大剧院还帮助大专院校建立话剧社,多次组织编导去给学话剧社团开办讲座,落实高雅艺术进校园;出资扶助成立“大剧院”越剧票友俱乐部,资助其办好《会刊》,定期举办各类活动。

wps3.png 

宁波大剧院越剧联谊会票友清唱(陈昊摄)

 

    二、坚持创业创新,在建设宁波文化强市中勇立潮头

    创业之初,宁波大剧院是新生代企业,没有经验积累,没有丰厚文化积淀,是演出行业的一个新兵。从成立到现在走过了二十年,宁波大剧院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过程。

wps4.png 

宁波大剧院内景(张立摄)

 

    (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动力

    宁波大剧院是全省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也是国内新建大型文化设施中最先实施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政府扶持只限于演出场次挂钩的高雅艺术补贴,没有相对固定的年度事业经费拨款和人头经费保障,大剧院承担着人头经费、水电、油气、占地面积200亩文化公园的物业费用支出。运营初期,大剧院建立了企业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完全由岗位决定,不管原先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编制人员,所有人员的身份差别只在档案中体现。“不唯身份,不唯学历,绩效为先,数据说话”,公平灵活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强了竞争活力。坚持领导带头干,在日常演出活动中,大剧院领导班子坚持参与演出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总经理与副总经理亲力亲为,与员工一起值班甚至做场务。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各部室员工在有演出时承担场务服务工作,实现了一人多用。现在宁波大剧院实际用工65名,仅占同等规模大剧院的一半左右,是国内唯一未专设场务部的剧院。

    (二)创新营销模式,提高票房收益

    演出市场的现状决定了创新营销模式是做强剧院主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宁波大剧院积极推进横向合作,努力建设以剧目为纽带的合作机制。利用占有演出信息相对广泛的优势,向区域内专业剧院辐射,平等协商后联手接团,降低演出成本,共同提高盈利空间。一是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尝试剧院专职营销、社会兼职营销、委托分销机构包销的多渠道营销策略。同时又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演出,借助社会资金搞冠名赞助,既减少了剧院的投入,又做大了市场。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2011年,大剧院经营团队抓住了网络团购热潮的商机,积极与社会各团购网站合作,推出了双方风险均担的独特网络团购模式,在儿童剧、话剧等剧种的营销过程中取得较大成功。此后,宁波大剧院积极尝试创新网络销售模式:搭建网络选位与售票平台,开通支付宝、微信支付,陆续借助QQ、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公域平台导流并组建私域流量进行票务销售,在营销费用、宣传费用趋零的情况下,2023年通过网络渠道售出的票房已达当年总票房的一半。三是加强媒体合作。宁波大剧院采取剧院精选剧目、媒体投入广告宣传、票房按比例分成方式合作。既调动了媒体宣传策划的积极性,又减少了剧院的宣传投入,同时还能增加票房收入。此外,还与表演团体采取类似的股份制合作演出的模式,进一步降低了剧院自身的市场风险。

    (三)坚持一业为主,兼顾多元经营

    多年来,宁波大剧院积极探寻让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经营之道,培育演出经营、物业经营、舞美工程服务成为创收三大体系。宁波大剧院拥有一批专业的舞美设备和较强的人员技术力量,根据市场需求,舞台技术部在完成剧院演出和会务保障之外,向社会对外承接灯光音响工程,实现创收;物业经营部在做好剧院日常物业服务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室外广场、剧务活动配套用房的利用率;为了做大主业,大剧院将营销指标下达至演出经营部每个员工。架构明确的经营方向大大改善了企业经营状态,目前剧院年年实现账面盈余,员工收入平均年增长在8%。

    (四)创新经营理念,延伸产业链

    2008年开始,宁波大剧院在努力拓展本地市场的同时尝试把主营业务从下游向中上游——演出经纪和合资创作剧目延伸,力图确立在整个演出产业链的地位。当年首次尝试与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斯奈德·希姆森舞台艺术公司合作投资大型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同年11月1日在南京参加“国际戏剧节”展演,正式与国内观众见面,第一轮巡演历时3个月,演出40场,行程1.6万多公里,足迹遍布长三角、西南、中原、华北、东北、华南等11个省会城市、2个副省级城市,首轮巡演收回直接投资;2010年8月,重新修改完善的《茜茜公主》再次开启国内巡演,在第30届“哈尔滨之夏”艺术节连演6场,随后在呼和浩特、厦门、长沙、杭州、上海、温州等10多个省市的一、二线城市演出18场,历时1个半月,创利70多万元。该种合作模式的成功,改变了剧院传统的被动坐地等团演出的经营模式,为国内剧院行业提供了成功突围的范例。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同志对此作了重要批示,引发了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媒体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打响了宁波大剧院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在总结《茜茜公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9月,宁波大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创作本土革命历史题材话剧《我在丹山赤水》在江浙沪13地市,历时2个月,共巡演39场。

wps5.png 

奥地利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国内巡演剧照

 

wps6.png 

宁波大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创作的本土革命历史题材话剧《我在丹山赤水》剧照

 

    (五)托管地方剧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3年5月,宁波大剧院与大榭开发区签订托管协议。由宁波大剧院对大榭开发区投资规模最大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总投资1亿元的大榭剧院)进行托管,这一合作开启了宁波国有文化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新模式。目前对大榭剧院的托管已经完成了两期共十年的托管合同,第三期托管合同也由宁波大剧院于2023年9月顺利签订。过去十年来,大榭剧院共计组织各类演出活动645场,疫情前基本上每年演出七、八十场左右,在常住人口仅2万人的大榭岛上,每年观众6万多人次,十年来还向宁波大剧院上缴管理费、演出代理费1000多万元,是特定条件下剧院院线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

    三、坚守文化主阵地,在城市发展中见证文化繁荣

    2004年-2024年,栉风沐雨二十年。从原属物资局煤场上生锈的铁轨、纷纷扬扬的尘土,到今日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的璀璨明珠临水而建的宁波大剧院把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市民的精神享受紧密相连,为甬城市民撑起一片艺术的星辰。二十年来,这里每天都涌动着不一样的艺术气息,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审美和气质,也让宁波这座城市变得更文艺更丰富。

    二十年来,宁波大剧院与国内外多家国家级艺术院团建立了通畅的合作关系。陆续承接了包括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在内的艺术团体演出,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多家“国字号”院团均来宁波大剧院献演;二十年来,宁波大剧院是宁波演出市场的开创者。从无到有培育并壮大了宁波的话剧市场、精品儿童剧市场、精品传统戏剧市场,让无数宁波市民从学习观演礼仪开始,慢慢走进高雅艺术殿堂。曾成功上演《马友友大提琴独奏音乐会》,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阿依达》《42街》《绿野仙踪》,世界经典原版音乐剧《猫》,国内大型舞剧《一把酸枣》《解放》《云南的响声》《孔子》,明星话剧《四世同堂》《暗恋桃花源》《西望长安》《阳台》《青蛇》《简·爱》《活着》,音乐剧《金沙》《周璇》《断桥》《简爱》《不能说的秘密》等一系列精品剧目;二十年来,宁波大剧院始终与宁波城市共同发展,在甬城改革的潮涌中启航,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彰显国有文化企业使命担当。成功承办了宁波市党代会、市“两会”、“世界‘宁波帮’大会”、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宁波分会场、宁波国际服装节、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宁波分会场、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宁波分会场、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合唱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浙江省音乐舞蹈节、宁波国际声乐比赛等重大会议与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作用,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

wps7.png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在宁波大剧院连演8场

 

wps8.png 

美国经典百老汇音乐剧《42街》在宁波大剧院上演

 

wps9.png 

贺岁话剧《西望长安》剧照

 

wps10.png 

中国国家话剧院明星话剧《青蛇》在宁波大剧院上演(摄:解飞)

 

    宁波大剧院见证了宁波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二十年;深耕了宁波演艺市场不断繁荣的二十年。通过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剧院经营进入效益不断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无论是演出场次和引进的剧目质量都跻身全国一流高档演出场馆行列,真正打响了国内的演出品牌。曾获得中国演出家协会“最佳演出场馆金奖”殊荣,先后被宁波市命名为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文化建设示范点”,还先后荣获“华东区域大型演出场馆活力十五强”、“宁波市模范集体”等荣誉和称号。

    四、迎接未来,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面对革新和挑战,唯有翻篇归零、接续奋斗,才能追赶跨越、再创辉煌。下一步,宁波大剧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使命担当,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坚持系统规划、打造品牌、技术赋能、守正创新,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进一步突出经济效益较好的精品儿童剧和话剧作为营销主攻方向,荟萃芭蕾、音乐会、音乐剧、舞剧等艺术水准较高的剧目以持续建树大剧院的品牌,精选传统戏剧和综艺晚会以维持大剧院演出的多样性,充分展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和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文化之为!

wps11.png 

宁波大剧院夜景(张立摄)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