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婺剧人才
发布日期:2023-06-28   访问量:1556

    日前,中国戏曲学会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在中国婺剧院主办了《优秀戏曲院团管理经验专题研讨会》,会上浙江婺剧院院长王晓平就该院在艺术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工作体会和经验作了专题发言,现予转载。

 

努力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婺剧人才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

    wps1.png

    感谢中国戏曲学会在金华隆重举办《优秀戏曲院团管理经验专题研讨会》,为我们搭建院团管理者之间、戏曲实体与理论界之间的交流平台这两届“中国(金华)李渔戏汇”包括本次研讨会,都是在董伟部长倡议并高位推动下举办的。在此,我要向多年来为推进婺剧乃至整个戏曲业发展创新做出不懈努力的董伟部长表示深深的敬意!

    一个剧种的兴旺,靠的是人才。一个剧团的生存发展,也全靠人才。多年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本着“人才的高度决定艺术的高度”理念,努力培育艺术上高层次、思想上高素质的婺剧人才。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婺剧院这些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认识行业的特殊性   

    专业性强,流动性大,演员青春期短等戏曲行业的特殊性,容易导致这样那样的一些矛盾。一个行当齐全,阵容强大的专业剧团,每创排一台戏,真正能担纲主角的仅一、二人,最多也不超过三、五人。因而,能让演员担当主角的资源十分有限。戏曲演员处在积压多,待命时间长,施展机会少等特殊境遇。再则,即便是主角,演出机会也可能会不均,容易引发优秀竞争者的情绪波动。客观上,主演之间竞争上位不可避免。加之剧团分工存在苦乐不均,业绩难量化,分配不公等,都容易产生矛盾。    

    剧团领导必须充分了解这种特殊性,面对复杂多变问题,抱着客观公正,豁达包容的心态,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疏通工作,有效化解各方面的矛盾,让团队行稳致远。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认为作为基层剧团的领导,要赢得群众信赖,必须做好两点,一是勤,二是廉。当团长的勤,不能只停留在每天八小时的事务处理,而是时时处处要谋大事、想点子,动脑筋推动院团建设,为全团上下谋福祉。当领导的廉,不仅是不为利益所动,不谋私利,还要舍得将各路人脉资源、使用到院团建设中来。我们相信身教重于言传待人接物讲格局,讲信义,重情义,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努力成为调解矛盾的“专家”。    

    二、建设好团风才能培养好人才    

    婺剧院有一级职称21人,二级职称42人,这么多有造诣,有主见,有个性的人才,用好了,个个是栋梁;用不好,处处有矛盾。因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人思想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好团风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支撑,更是剧团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较早就坚持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团风建设齐抓共进。我们认为,团风建设的成败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因此,二十多年前我们就自我加码,自我超越,制定了演出前禁烟禁酒等规定,在当时实施难度是很大的。但我们坚定不移,酝酿讨论阶段就要求班子成员先做表率,然后带领大家付之实施。坚持多年,如今已成为我们剧团的职业习惯。    

    我们将制度建设,当成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力增强了全体演职员的职业素养,制度成了大家共同遵从的自觉行为。领导成员以身作则,带头遵章守规;主要演员不搞特殊化,懂得感恩和相互尊重;龙套演员甘当螺丝钉,乐于绿叶衬红花。逐渐形成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和谐氛围和良好风气。    

    三、多演出是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必由之路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戏曲演员童子功固然重要,但最终能否成为有用之才,还取决于入职后的后续培养。演员条件再好,功夫再深,还需经过舞台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人才。要达到出人出戏出效益这一终极目标,抓手就是多练功、多排练,落脚点是多演出,以戏带功,以功促戏。这既是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剧团存在的价值体现。这么多年来,除了新冠疫情期间,我院每年围绕农村、校园、社区、城市、国(境)外五个市场完成演出场次都在500场左右。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更是给演员提供了舞台实践机会,为“人人都练功,人人有戏演"提供了有利条件。

wps2.png

                           下乡演出

    我们打破排资、论辈,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开发、挖掘人才潜力,根据青年演员的自身条件,为他们量身定制剧目。比如,我们发现进团不久的李烜宇嗓子好,悟性高,学戏快。2015年复排《红灯记》时,就让进团仅三年、进编、没职称的合同制演员李烜宇担纲主演李玉和,20多位一、二级职称的演员为他配戏。李烜宇不负众望,荣获第26届"白玉兰"新人主角奖。

wps3.png

                              《红灯记  

     四、当伯乐要用心,当老师要让贤    

     人才培养始终贯穿于剧团全盘工作中。要保持一支梯队结构的队伍,团领导就应站高、看远、考虑周全。要引领大伙以团为家,当领导的绝不能光说不练。首先自己要做出以团为家的榜样,把全体演职员当家人一样放在心上,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作为院团长,无论是工作上的事,还是职工生活遇到问题,都争取在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戏曲人才培养需特别用心。出人出戏出效益,是各剧团都在努力的目标。作为团领导,选什么本子,由谁来主演,观众定位、市场预测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培养人才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更需要用心观察,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如我团的青年演员楼胜,早些年因倒嗓,心灰意冷地准备改行做化妆师。但我始终觉得他形象好,平时练功肯吃苦,就说服了班子成员,让他尝试着饰演《断桥》中的许仙。针对他唱功薄弱短板,专门为安排了唱腔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再加上楼胜自身刻苦努力,慢慢地在真假嗓之间找到了发挥自身特点的最佳音区,从而找回了自信。前年获得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

wps4.png

                           《白蛇传-《断桥》

    戏曲团体培养人才,不仅需要老师辈倾心授艺,更要他们舍己助人,乐于让贤。在这点上,婺剧院的老师们做得非常好,有一批婺剧前辈老师正当红时就主动退居幕后,甘当铺路石,潜心培养青年人才。培养了杨霞云、楼胜、巫文玲、陈丽俐、李烜宇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前辈们都为提携新人不计个人得失。这也是构成我们好团风的重要因素。在他们的影响下,现在杨霞云、楼胜也都在培养更年轻的婺剧人才。对于艺术创作正处巅峰并深爱舞台的资深演职员们来说,急流勇退需要牺牲精神和大局观,我团的前辈做到了。这种好风气还表现在,无论是主演还是龙套,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老师为学生跑龙套,前辈为后代当配角,己成平常事。大场面演出不怯场,下农村演出不马虎。该住宾馆住宾馆,该打地铺也不挑不揀。我想这就是接地气的品格和风采!    

    五、守正创新,红花绿叶一视同仁    

    说起戏曲人才培养,各院团的方式、途径,其实是大同小异的。而我们充分考虑到行当齐全、梯队结构以外,更注重婺剧这剧种的传统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各色人才的过程中,重视武功演员的培养,尽力做到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主要演员与龙套演员一视同仁,绝不把目光只集中在主要演员身上,而是想方设法让无名英雄所学的功夫有用武之地。比如,近年来我们为进一步发挥武功优势,激发武功演员的全面发展,创排了《火烧子都》等多部武戏。二是文功演员和武功演员一视同仁。这些年,我们始终将建立一支高水准武功演员队伍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婺剧是一个文武并重的剧种,武功演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武功演员练功艰辛,周期长,伤痛多,青春期较短。因而不能怠慢他们,要更多地帮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让每一位武功演员都有奔头,有存在感、归属感和有家的温暖。因而,在政策允许下,会给予多一些人性关怀,我们对演员家属的就业、子女入学、亲人就医,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年轻人结婚找对象,也都是我们关注的范围。团里有一些青年演员来自北方,他们与家人更是聚少离多,凡他们家里有事请假,都会网开一面。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给他们更充裕的时间成全他们。此外,为了解除武功演员的后顾之忧,团里规定,对于因工造成伤残的,将优先在团内另行安排工作。

wps5.png        

                            青春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陈晓摄

    在多措并举的推动下,我团的武功演员队伍不断赢得荣誉,且经常支援兄弟剧团补短板,已先后多次为央视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等重要演出承担武场班底而获赞誉。    

    与此同时,我们因地制宜,重视挖掘身边的优质资源,让传统婺剧艺术重新焕发价值。我们把文戏武做的传统剧目,作为践行守正创新的重点之一。庆幸婺剧前辈留下了许多以文戏武做见长的优秀剧目,至今仍受到广大观众喜欢。近些年,我们培育的两位梅花奖演员杨霞云、楼胜,都是文武兼优的青年演员。正是以婺剧文戏武做的特色,孕育造就了这两朵梅花。同时,他们又将文戏武做推陈出新、赋能新亮点新发展,让传统经典得以在更广范围重新传播。

    培养婺剧人才任重道远,艺术建设、团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今我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位专家的关心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各兄弟院团的帮助。在此我代表浙江婺剧院,向一直关心、关注婺剧建设发展的领导、专家和同仁们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我的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