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茜
在众多的地方剧种中,有这么一支发端于东海之滨,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一度濒临衰亡又涅槃重生的古老剧种——台州乱弹。5月中旬,随着台州乱弹现代戏《我的大陈岛》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一古老剧种焕发的蓬勃生机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什么原因让它重生?它能给地方戏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记者走近浙江台州乱弹剧团,试着探索其中的奥秘。
“天下第一团”的涅槃
台州乱弹是浙江台州的地方剧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与之并称浙江四大乱弹的绍兴乱弹、温州乱弹、金华乱弹已分别更名为绍剧、瓯剧、婺剧,台州乱弹就成了全国为数不多保留“乱弹”之名的剧种,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就成为戏曲界的“天下第一团”。
剧团原有的有限资料在“文革”后所剩无几,传承都是口授为主,又缺乏规范,健在的老艺人也不多。到上世纪80年代末,老乱弹剧团停演,演员纷纷出走,寻找新的生计。
2005年,在时任台州市委书记蔡奇以及台州市、椒江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台州市海东方乱弹剧团成立,这是3家地方企业与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民办公助”性质的剧团。从艺校招收来的30多名学生成为剧团的班底,他们复排了一些传统剧目,并举办汇报演出。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由于剧团曾中断多年,人才断层,台州乱弹许多优秀的剧目、绝技、曲牌等濒临失传,演出内容基本都是在沿袭旧的剧本,还有观众断代等一时不易弥补的难题摆在面前,剧团的发展仍然不太理想。2009年底,当过文化公司老板、对存续地方文脉抱有炽热情怀的尚文波临危受命,出任剧团团长。为了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尚文波不惜自己垫钱。
原创剧目为灵魂
2012年,剧团更名为浙江台州乱弹剧团。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当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及剧团想尽办法。2014年,剧团与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办了一期台州乱弹表演专班。学生3年的学费全免,还可拿到生活补贴,毕业后定向入团工作。剧团专门设立了“传承指导办公室”,采取常年聘请和定向合作的方式,集中了流散在民间的台州乱弹老艺人作长期的传授指导工作。这些举措暂时解决了剧团人才断层的问题。
尚文波一直认为:“文化传承要有所创新。台州乱弹是稀有剧种,如果一直复制别人的东西,不久还是会被淘汰。”
“剧目是台州乱弹的灵魂。”剧团上下一致认为,台州乱弹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想要发展,除了保护传承传统剧目外,还需要与时俱进的原创剧目,“一定要做出精品,打响品牌”。
2014年,台州乱弹倾全团之力,启动历史剧《戚继光》的创作和排演。戚继光这个题材是历史留给台州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演绎这段故事最能彰显台州乱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剧种特色。为将这部剧打造成精品,当时编排条件并不成熟的剧团,决定请名家助力。剧团先后辗转十几座城市,终于邀请到国内一流的艺术家组成主创团队。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也先后投入资金,保证这部大戏的编排与推广。2015年7月,《戚继光》首演,这是台州乱弹创排的首部新编历史剧,也是时隔30年后创排原创剧目。在尚文波眼里,创排《戚继光》并一路向前冲,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是台州乱弹焕发生机的一个转折点。2015年,剧团登上了央视春晚。
2016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亲笔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剧团第一时间组织创排大型现代戏《我的大陈岛》,再现大陈岛垦荒精神。
《我的大陈岛》是台州乱弹首部涉足现代题材的作品。该剧由当代著名剧作家陈涌泉创作。《我的大陈岛》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一类作品,荣获第34届田汉戏剧剧本奖。通过创排还锻炼了队伍,该剧主演鲍陈热获浙江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唱腔设计朱冬康获浙江省戏剧节优秀音乐奖。
“我的乱弹我的团”
浙江台州乱弹剧团进礼堂、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积极参加各项赛事,形成了一年一次台州汇演、一次省城展演、一次省外巡演以及两年出国交流一次的工作机制,剧团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也拓展得越来越宽。如今,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已复排16本大戏和30多出折子戏,近年来每年平均演出250场次以上,累计受众已超300万人次,获得各级奖项40多个,创下了60多项台州乱弹历史第一。
他们积极走出国门,先后到德国、新西兰、美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目前,剧团演职人员80多人,这些新台州乱弹人平均年龄不到25岁,作为“民办公助”的剧团,有着新的理念和企业化管理的“基因”。同时,打造了以“我的乱弹我的团”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剧团坚持举办“一月一次,一人一菜”活动;每年过年以剧团名义给团员父母发奖金;不管剧场有多远,都做到一起出发一同回来;不管演出有多晚,都要一起拆卸一同装车;不管角色有多重,都要做到一起担当共同完成……他们形容,这就是亲如手足的“家文化”。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