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珊雅
近年来,演艺新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在演出市场崭露头角,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在此背景下,戏剧演出顺应时代召唤,不断探索场域重构、内容革新等结构性发展,进行自我重塑,成为演艺新空间的生力军,让戏剧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场域变革
演艺新空间主要指的是以营业性演出为核心业务,融合多业态、多功能的新型演出场所。相比传统剧场的单向输出,演艺新空间的灵活性打破了传统剧场边界,以沉浸式、互动式表演形式改变传统观演关系,推动商业演出场域走向大众时代。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演出首次突破20万场,同比增长13.21%,占演出总场次的45%。演艺新空间的崛起意味着戏剧演出场所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并非简单的场地转移,而是关于戏剧本体的再思考与再定义。传统剧场大多遵循镜框式舞台与观众席的二元对立结构,这种结构在确立艺术神圣性的同时,也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即“第四堵墙”。而演艺新空间的出现打破了“第四堵墙”,将戏剧艺术嵌入城市生活的肌理中。在北京77文创园剧场,原胶印厂的老厂房焕新为沉浸式演艺园区,《大真探赵赶鹅》《9号秘事》《哈姆雷特1001》等沉浸式戏剧作品接连上演,旧厂房的粗粝质感与悬疑戏剧的诡秘气氛、沉浸观演的自在氛围巧妙融合,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观演体验。
在空间利用上,演艺新空间打破了传统剧场的局限,将演出场所拓展到各种场景,历史建筑及街区、商业综合体、废弃工厂、城市绿地、咖啡馆、书店、酒吧、地铁站……都成为戏剧演出的新场域。比如,上海人民广场附近的亚洲大厦,下半楼层汇集了近20个小剧场,形成了独特的戏剧生态。亚洲大厦四楼的星空间1号见证了2020年8月国内首部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诞生,该剧至今已在此连演1000多场。而随着亚洲大厦品牌效应的逐渐外溢,演艺新空间也向周边商业体不断拓展,与上海大世界、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上海世贸广场形成沪上戏剧观演的“黄金四角”。
演艺新空间崛起所带来的戏剧演出场域变革产生了多重影响。一方面,它大幅降低了戏剧创作和观演的门槛,包容更多独立戏剧团体和个体创作者,也使观众能够以更轻松自在的方式接触戏剧艺术。另一方面,新空间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创造了更为丰富的观演关系,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戏剧创作的参与者。比如,北京朝外大街的“THE BOX朝外”,这座由商城改造而来的潮流社交商业综合体,引进了开心麻花的沉浸式喜剧《疯狂理发店》,观众在观看该剧的过程中可以与演员互动,甚至可以影响剧情的走向,演员与观众在现场演出中形成了强互动。
目前,对于戏剧演出来说,多元化分层市场已经逐渐形成,高端大剧院将继续承担经典作品展演和国际文化交流功能;中型剧场更加聚焦于成熟原创作品的规模化演出运营;小微新空间则作为原创孵化和实验探索的前沿阵地全面深化跨界融合。
内容迭代
当然,空间只是一个物理形态,真正能够留住观众的还得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优秀戏剧作品。更加灵活的场域环境以及“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让演艺新空间具备了更多释放灵感、大胆创新的优势,为戏剧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与时代拥抱、与社会融合、走进历史缝隙、加强个体表达等打开创作思路向全年龄层受众延展的可能。可以说,演艺新空间的兴起推动了戏剧选题与内容形式的双重变革。传统剧场偏重经典作品的复排和现实题材、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演艺新空间则更关注当代生活、社会热点以及个体经验,呈现出明显的当代性、多元化和个人体验等特征。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群是中国演出市场的消费主力,其中,“00后”观众的占比不断增加。这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他们的文化消费偏好使得青年文化、都市情感等成为演艺新空间戏剧作品的主要选题方向。此外,本土原创作品在演艺新空间占据主导地位。与传统大剧院偏重引进国外经典剧目不同,演艺新空间为本土原创力量提供了展示平台和试错空间,通过市场反馈快速迭代作品。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了中国戏剧原创力的释放,为市场注入了持续的内容活力。同时,传统戏曲演出也在演艺新空间找到了创新路径。比如,昆曲《浮生六记》融入园林实景演出,观众随着演员移步换景,体验沉浸式的古典美学。互动式戏剧则更进一步,让观众直接参与剧情发展甚至改变叙事走向,让观众从被动观演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剧场在2021年推出的全感官浸入式悬疑剧场《法医秦明·尸语者》,让观众化身侦探参与搜证、推理、破案,为观众创造了高度参与的戏剧体验。
事实上,沉浸式互动的演出形式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先秦时期山间水畔的祭祀乐舞,到明清时期遍布村社的戏曲表演,中国传统戏剧一直有在庭院广场、自然山水之中进行开放式表演的传统,有偏向近距离观演的习惯。中国传统演剧模式不存在西方写实派戏剧里的“第四堵墙”,这一点从戏曲“票友”的专业性方面便可见一斑。从乌镇戏剧节到阿那亚艺术节,各种实验性戏剧在大小不拘的室内、形态各异的户外上演,表现得如鱼得水。如今,越来越多的戏剧表演走出传统剧场、走进生活场景,演艺新空间得以蓬勃发展,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回归中国演剧传统。
1908年,欧洲的镜框式舞台剧场被引入中国,一座与戏园子等中国传统演出场所截然不同的剧场——上海新舞台在上海建立。100多年后,演艺新空间在上海快速生长,并间接推动着全国演出市场的发展变化。当前,传统镜框式舞台已不再是戏剧表演的唯一场域,随着各种形态的演艺新空间的蓬勃兴起,中国戏剧演出市场正在悄然变革。这一变革重塑了演出场所的物理形态,焕新了戏剧内容形态,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更重构了戏剧产业的生态链,展开了文化艺术走进大众时代的一个全新视角。
来源:中国文化报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