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之江“粮”满仓
发布日期:2025-07-30  浏览次数:14

徐继宏  本报记者  周传人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05年7月28日、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窗口”的闪亮标识,持续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劲力量。

在万年“上山”探寻“世界稻源”,在5000年的良渚古城读懂中华文明史,从千年宋韵中感知东方之美,以百年红船致敬伟大时代精神……今日的浙江,文化自信深植人心,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放眼未来,凝心铸魂,文化自信深植人心

浙江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持续深化落实领导干部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完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省院合作”机制,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设立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教研中心,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在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等系列课题成果。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从良渚文化、“和合”文化等优秀的浙江文脉中挖掘“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提炼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2023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良渚文化广受关注。

良渚论坛,这个重大对外交流平台,已在杭州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水乡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历经11年发展,已成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重要对话平台。浙江还推进《之江新语》等图书多语种翻译和海外出版推广,陆续聘任百余名“诗画浙江”友好使者……20年来,浙江以重大交流活动为契机,搭建起一个个对话平台。

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连年举办的“丝绸之路周”主题展览,不断吸引全球目光。作为浙江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博物馆专家与科研机构代表围绕丝绸之路遗产传播开展交流探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介绍,前五届“丝绸之路周”共吸引全球22个国家、200多家文博机构、2000余万人线上线下参与。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国内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近两年,即以其独特的展陈设计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目光。“在这个充满故事和智慧的空间,每一件展品都在静静诉说着浙江乃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丰沛的情感,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着无限的非遗魅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表示。

2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之江文化中心、杭州国家版本馆、浙江美术馆、小百花越剧场(蝴蝶剧场)等一批独具浙江辨识度的文化项目建成使用。这些文化场馆(所、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位于全国前列,成为文化强省重要的标识。

2024年,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系统性遴选首批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帮扶,全面嵌入基层文化场域,建立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在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村课二十讲”这个由浙江省文化特派员胡逢阳带来的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项目,邀请各大高校、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乡村,面对面传播党的理论与政策。因为接地气又有干货,“村课”经常座无虚席。

回应时代,创新发展,文化活力竞相迸发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引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习近平同志强调:“繁荣文化事业、壮大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20年来,浙江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创造,文化精品工程成果斐然;全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如鱼得水;文化人才工程更是引育并举,一批批文化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据统计,2005年到2023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至6150亿元,占GDP比重从3.2%增长到7.2%;2003年至今,浙江民营文化企业从4万多家增加到超30万家。

聚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浙产文艺精品美誉度持续提升;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依托传统文化打造绍兴古城、水乡乌镇等名城名镇名村,借势“奉帮裁缝”“鸡毛换糖”等民俗文化壮大地方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巧妙融合……20年来,浙江主要艺术门类创作生产在全国大奖大赛中屡获佳绩。59部作品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4年“飞天奖”“兰亭奖”“中国美术奖”和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为例,而今,全国1/4的电影、1/3的电视剧、2/3的古装剧,累计10万多部(集)影视剧在横店“诞生”。2023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横空出世;《我的大观园》今年5月开启全国巡演……当传统戏曲连接时代审美,观众看到新时代的戏曲传承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被年轻人接受、追捧、热爱,形成一股文化国潮。

眼下,影视演艺、大视听、历史经典、动漫游戏、文化制造、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发力,浙江文化上市企业已超68家,重点企业助力重点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良渚文化大走廊、之江文化产业带、“四条诗路”文化带等平台提能升级,截至2024年,浙江已有1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项目嫁接重点平台成为发展新引擎;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蓬勃发展,32家企业、9个项目分别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带动文化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攀升。“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广袤的之江大地上,灿烂的文化与闪亮的科技正相向而行,到处都是诗画浙江的美好样貌。

立足基层,提质增效,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努力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落到实处。”20年来,浙江坚持以“今、古、人、文”为主题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持续深化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保护工程,形成一批彰显浙江文化厚度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从无到有、从宋画到历代绘画、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古画的系统性整理与保护,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与文明对话。20年来,浙江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海丝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金名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年来,浙江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文物价值传播推广,大力实施文博强省建设十大工程。全省40余处革命遗址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率先推出乡村博物馆、景区博物馆,全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实现“五连冠”。“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巷陌乡音、云岭弦歌、海波鼓角……2013年起,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作为“文化地标”存在,更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2020年起,浙江推进文化基因工程,构建“10+N”文化标识体系,已登记3万余个文化元素,已培育110个项目,推出10个标志性成果等;2022年,浙江全面推开文艺赋美工程,锚定更具品位的街头演艺,开展精准适配的艺术培训,构筑文旅融合的演艺新空间,建设开放共享的城乡美术(艺术)馆,扶持人才荟萃的群众文艺团队,培育群众喜爱的乡村文艺品牌,孵化创新引领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壮大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

2024年,浙江启动非遗传承薪火行动,提出到2027年,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与质量保持“双领先”,培育各类非遗工坊1000家,举办非遗主题时尚秀200场,实现非遗品牌联名500件(套)、各类专利突破8000项。

近年来,浙江通过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大力推动文旅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两创”成果丰硕,文艺精品“爆款”不断,文旅业态百花齐放,文化惠民点亮美好生活。“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将多元化、碎片化的优质文化资源集聚整合,为城乡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说。

“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1.86万家农村文化礼堂,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载体、优质内容,推动省域文化治理能力的质量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走出了一条文化强省、文化富民的新路子。”浙江省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文化报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