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婺剧团“梅”“兰”香自何来
发布日期:2025-06-30  浏览次数:18

徐继宏  本报记者 周传人

一年演出500多场,在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高规格舞台上频频亮相,多次出访海外……近年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佳绩不断,“梅”“兰”竞放。5月下旬,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结果揭晓,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简称“浙婺”)演员陈丽俐摘得梅花奖。至此,浙婺已有陈美兰、张建敏、杨霞云、楼胜、陈丽俐5位梅花奖演员。继不久前的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浙江婺剧3位“90后”演员李烜宇、刘福明、楼依婷获“白玉兰奖”之后,浙婺再添一朵绚烂的“梅花”。

日前,记者前往浙江金华,探寻浙婺“梅”“兰”竞放背后的密码。

培育人才:

让每位演员都有成功的机会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俗称“金华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浙婺坚持“出人出戏出效益”,“出人”是浙婺的底气。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看来,枝繁叶茂才能百花争艳。

“托举年轻人!没有一批批青年演员的成长成才,就没有剧种和剧院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得益于广大的基层市场,只要想演戏、能排得出戏,剧院就全力支持年轻人登台。”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严立新表示。

在为年轻人创造展示艺术才能的平台和成长机会方面,浙婺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吕老师的助演太绝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陈丽俐以拿手戏《拷打提牢》掀起一场“婺剧风暴”,婺剧名家吕春虎为其配演“牢头婆”,受到观众的高度肯定。通过婺剧领军人陈美兰的悉心教导和长期舞台实践的积淀,陈丽俐的表演风格日趋成熟,婺剧“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特色在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李烜宇进浙婺的第三年,团里就安排他担纲《红灯记》主演李玉和,并让团里8位一级演员给尚未转正的他配戏。“老师们为我甘当绿叶,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浙婺的优良传统。”李烜宇说。

如今,浙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已有20多人分别荣获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以及浙江省各项戏剧奖项。

浙婺为青年演员广邀名师进行专项培训,近10年来,相关剧目成果达60余项。因为跟头翻得好,刘福明被招进了团。初入团时,他演的基本是兵丁。虽然没有单独的角色或台词,但只要他上台翻起跟头,总能得到观众如潮的掌声。后来在剧团的培养下,嗓音不错的他开始尝试演花脸,并主演了几出折子戏。“我常记老师所言:‘武戏的魂在气韵,不在招式’,演戏不仅要能翻腾跌扑,更需用眼神与身段传递人物的内心。”刘福明说。

演出作品:

从“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

白骨精变脸换装,孙悟空用无人机戏耍妖怪,金蟾娘娘既能调侃“胶原蛋白”也会变脸,猪八戒会跳舞还会讲英语……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关于戏曲创作优秀案例的评审结果,浙婺婺剧《三打白骨精》凭借“博采众长 自成一体”入选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十佳案例。

近年来,浙婺凭借对戏曲文化的特色传承与创新走出国门,被称为“传统戏曲出海的金名片”,也是目前全国各剧种访问演出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地方戏曲院团之一,已在69个国家和地区访演,累计为500多万人次的海外观众呈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之美。

婺剧唱腔的高亢婉转、文戏武做的舞台呈现,不只国内观众观赏入迷,海外观众更是惊羡不已。《三打白骨精》已在德国、西班牙、安道尔、肯尼亚等20多个国家的舞台上演出了近百场。

而今,婺剧出海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浙婺邀约不断,多个国外演出商从“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今年1月,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浙婺陈美兰创新剧目创作团队一行,在玻利维亚进行婺剧专场演出,与当地民众共庆中国和玻利维亚建交40周年。

剧团发展:

既要找市长,也要跑市场

眼下,“里三层、外三层”已不足以形容“婺剧下乡热”。

初春3月,浦江县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牌坊群广场人头攒动。台上,婺剧曲牌音乐、民乐合奏《花头台》拨动着人们心弦;台下,四里八乡的乡亲们围坐观演,甚至连过道都挤满了村民……阵阵喝彩声和掌声中,浙婺以《三请梨花》《白蛇传》拉开了“送戏下乡”演出的帷幕。

“地方戏曲剧种要想留住观众,不仅要传承好戏曲的写意、空灵、洒脱、神似、嬉戏的美学韵味,还要善于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挖掘和张扬地方剧种个性。”王晓平形象地将这一做法概括为“既要找市长,也要跑市场”。

一方面,浙婺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撬动政策资源,充分使用金华市委、市政府投资3.3亿元资金建造的中国婺剧院,用好演出空间、打造婺剧博物馆,搭建传播婺剧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算好“经济账”,在努力向本地戏曲院团、企事业单位以及旅游市场输出经典剧目的同时,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等国内外文艺院团来浙婺演出,有效盘活剧院资源,解决“有没有人看、有没有钱赚”的实际问题。改制10年来,浙婺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样本。

“婺剧出海兴于文化自觉,立于文化自信,成于文化自强。婺剧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在拼搏奋斗、交流互鉴中变为现实。”浙江省金华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金华婺剧人深入挖掘婺剧文化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内涵,不断推动婺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婺剧呈现出“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开海外”的绚丽景观。

婺剧《三打白骨精》剧照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供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

  按分类浏览